大众网记者 孟献欣 见习记者 张悦 枣庄报道
27日,台儿庄区召开“匠心添锦绣 绿意满台城”新闻发布会,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继龙出席发布会,并就台儿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匠心添锦绣 绿意满台城”工作开展情况展开介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三级主办李龙,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李卫卫回答记者提问。
(资料图片)
据了解,台儿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始终秉持“精心、精细、精致”理念,借助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均衡布绿、功能强绿、科学建绿、开放享绿、精细管绿”,有效实现了增加城市绿量、优化生态环境、增益民生福祉的目的。截至2023年6月,建成公园游园8处、口袋公园27处、生态街巷100余条、绿道40余公里,新增及提升绿化面积40余万平方米。全区绿地率达到40.2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平方米,叫响了“台痕绿”城市微更新品牌,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创园标准。
张继龙介绍,近年来,台儿庄区突出城市特色,拓宽绿色空间。按照满足市民“出门5分钟见公园绿地”的标准,进一步增绿补绿、增花添彩,促进生态景观绿化水平全面提升。构建多层次公园体系,推进综合性公园、口袋公园、街角游园等各类型公园建设和提升,切实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提升绿地覆盖率。按照“三区一环一带”规划,加快实施两岸公园建设,引入乔灌花草不低于300种,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开辟台胞植树“同根林”,丰富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形式,进而达到完善全域旅游、提升宜居指数等多重目的。加强沿运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实施入运河支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维护好生态系统完整性。打造高标准生态街巷。坚持点、线、面结合,用大体量、高品位的绿化景观,着力打磨精品生态绿地路巷建设。按照“一巷一景、一巷一主题”的建设原则,在老旧小区和街道立面改造项目上融入运河文化元素、大战元素,打造生态、文明、凸显地域特色的生态街巷片区。实施城市微更新行动。持续打造“台痕绿”微更新品牌,充分利用城市边角资源、零碎资源,通过破硬植绿、边角增绿、沿墙植绿、垂直挂绿等形式对公共空闲地进行绿化改造,同时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乔灌花草相结合,达到生态与景观兼顾、绿化与美化双收的绿化效果。
以“台满意”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响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让老百姓在创建过程中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严格城市风貌管控,按照“游客向南、市民向北”的城市定位,遵从“古老与现代、保护与建设、继承与创新和谐统一”的原则,结合台儿庄城市水系统、城市慢行系统、公园游园系统、城市风貌系统、城市家具系统的整体规划,打造“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绿相随”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区环境,助力实现经济发展和配套古城的“双赢”目标。延伸城市绿廊,把绿道建设与城区公园、游园建设、道路改造提升相融合,推进运河南堤、北堤道路拓宽通达工程,建设兰祺滨水绿道、林运路绿道、台北路绿道,构建快进慢游的沿运交通体系和城市出行体系,串起运河古城、特色乡村、生态湿地等景观节点。提升宜居感受,根据城市居民的多样化生活休闲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公园、绿道的配套功能,增设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综合服务区域,建设健身步道、坐凳、亲水平台、搭配夜间景观灯等城市家具,让市民走的进、坐的住、留的下。
保护绿化成果,实施精细养护。开展城区补植。完成了兰祺河带状公园、中心湖公园等处公园广场和城区主次干道的行道树补植,开展城区“增花添彩”工程,完成城区40处节点约4000平方米的鲜花栽植工作。精细养护苗木。园林苗木“三分种,七分养”,执法局成立专班,全面掌握城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通过喷洒药物,清理病枝,采用地埋、注杆、叶面喷洒等方式开展城区苗木病虫害防治;责任到人,对城区和城乡道路节点绿化进行浇水保绿。压实公园广场安全管理。成立了园林绿化安全生产工作小组,对城区园林绿化实施网格化监管,实行网格负责制,做到每个网格都有负责领导和安全责任员,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完善了公园广场应急预案、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公园广场紧急疏散预案。使全区公园广场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制度规范,有章可循。
张继龙表示,下一步,台儿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以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四个维度,紧贴城市为民理念,始终秉持“精心精细精致”理念,进一步推进全区公园管理服务模式提升,优化景观效果,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公园承载能力和共享服务能力,积极呈现台儿庄的生态之美、人文之蕴,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为推动“强工兴产、转型突围”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新闻伴读
记者:台儿庄区作为全省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龙:台儿庄区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城市,充分利用城区现有公园绿地,积极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建设工作,让市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城市的“绿色福利”。
合理规划,“百里挑一”定点位。把城区具有一定面积规模具备“搭建帐篷、休闲游憩”条件的公园绿地优中选优,选取并建设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点位,利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等区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规范完善,“面面俱到”配设施。充分认识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在提升开放共享绿地绿化景观品质、保持绿地基底的前提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拓展服务,丰富体验,不断优化开放共享公园绿地的功能,将公园绿地与休闲放松、体育运动、艺术摄影、文化旅游、亲子活动等多方面有机融合。让市民群众远离城市喧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健全制度,“称心满意”惠百姓。深入落实《关于开展“民生园林”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市民群众参与开放共享绿地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明确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位置、共享范围、共享时间等内容,及时向社会公示,做到“开放共享、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同步推进,满足人民群众休憩、健身、活动、生活等需求。
问题二:近年来,台儿庄区建设了很多公园游园,在公园游园的建设方面秉承的理念是什么,有哪些创新举措?
李卫卫:近年来,台儿庄区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城园融合的原则,采用织补式、碎片化的更新,创新“公园+”模式,通过建设体现生态功能、承载城市内涵、满足群众需求的公园,对一些公共空间进行精准地更新改造,不仅带来了城市环境的大改变,还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创新“公园+生态绿”,让公园绿色生态。坚持因地制宜、因园而异,保留城市原有肌理,结合地形再造及景观梳理,通过透绿、增花、添彩、筑景等方式进行公园建设,提升公园区域绿化空间,更多保留原有树木、种植适地适生乔灌木、铺设大片草坪、栽植四季花草,有效丰富了各公园的季相景观效果,增加了城市绿量,拓展了“可进入、可参与”的绿色开敞空间,进一步实现群众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让广大市民共享高品质绿色空间。
创新“公园+文化美”,让公园可以阅读。在公园游园设计前期,注重将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古城文化、民俗文化、海峡两岸文化等融入公园的小品、设施、铺装等艺术设计,因地制宜地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打造承载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的公园,让群众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得到更多精神滋养。如在建的两岸公园将海峡两岸文化融入公园建设,打造了同根林、民族团结大草坪等文化板块,让市民在游览的时候体悟城市的文化底蕴。
创新“公园+舒适度”,让公园开放共享。充分考虑老年人、年轻人、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各公园分别设立了休闲娱乐、景观廊架、运动健身及综合服务等区域,设置了休憩座椅、健身器材、果皮箱、儿童游乐设施等,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让城市变得更宜居。如,陈塘口袋公园考虑临近护城河,周边小区聚集,儿童、年轻人比较多等特点,设置了亲水平台、彩色跑道、儿童游乐设施、月洞门等城市家具,为周边居民提供了闹中取静、曲径通幽的休闲空间。
创新“公园+精细化”,让公园重焕活力。为保持公园游园常管常新,采取公园微更新、常态化管护和志愿服务的方式,用足绣花功夫对公园游园进行精细化管养,一是焕发公园内生活力。对于一些建成时间较早,公园内部分设施老化、苗木品种单一的公园进行微更新,增加植物种类,美化园路,更新座椅、廊架等城市家具,进一步满足周边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二是采用“巡、补、洗、换”四步法常态化管护。每天对公园进行不间断巡查,特别是对环境卫生、苗木生长、设施损坏等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做到日查即改;对老化苗木及缺株断档及时补植,对园内苗木及时修剪浇水,确保园区景观环境进一步提升;每天及时对垃圾箱、坐凳、园路上的尘土淤泥树叶杂物等进行擦洗,并定期对公园进行全覆盖无死角冲洗,确保公园清洁见本色;对公园内体育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等加强巡检、维护,及时进行更换,减少安全隐患。三是引导市民参与。依托绣花针志愿服务队,以公园游园为阵地,定期开展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公园座椅征集、树木认养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更多地市民参与公园游园的管护,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参与爱园护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共同乐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
标签: